
在《大宋提刑官》这部剧中,有一幕令观众颇感无奈:某位官员在宋慈面前气焰嚣张,丝毫不把他放在眼里,而宋慈却显得束手无策。原因竟是这位官员掌握了许多朝中高官的罪行证据,这使得包括一些皇子在内的许多人不得不保护他,以免自己的丑事暴露于世。这一情节不仅让观众对宋慈感到惋惜,也揭示了权力斗争中,某些人能够肆意妄为,因为他们手中掌握着能毁掉别人前途甚至性命的关键证据。
而在《雍正王朝》这部历史剧中,类似的情况也有发生,其中《百官行述》这个物品的出现,给剧情带来了巨大的转折。书中的《百官行述》不仅是任伯安搜集的大量官员的黑料,还包括了诸多重大案件的内幕。此书内藏的秘密,甚至涉及到多个皇子,这使得掌握《百官行述》的任伯安几乎成为了无法无天的人物,连当时的皇太子都不得不设法拉拢他。那么,为什么雍正最终选择销毁这本极具威胁性的书籍呢?
展开剩余81%《百官行述》记录了三百多名官员的丑闻,包括许多政治勾当和皇子们的不光彩行为。凭借着这些信息,任伯安能够轻松威胁那些官员为他办事,甚至能保护自己的性命。毕竟,除了皇帝,谁敢保证自己没有黑历史?然而,任伯安虽然掌握了大量证据,却缺乏实质的威胁手段,最终被当时还只是皇子的雍正所铲除。《百官行述》也随之落入雍正手中,成为他争夺太子之位的重要筹码。
根据许多人的理解,雍正此时已掌握了朝中大部分官员的命脉,只要得到剩余官员的支持,他的太子之位几乎无可动摇。然而,雍正却做了一件令所有人都始料未及的事情:他当众将《百官行述》烧毁了。难道他真的是为了树立“仁义”的形象,而毁掉了一个可以为自己争取更多支持的有力工具吗?事实上,这正是雍正深谋远虑、心思缜密的一步棋,既巧妙又充满算计。
那么,雍正为什么选择烧掉《百官行述》呢?首先,若他保留这本书中的内容,并以此威胁官员,不仅无法赢得他们的忠诚,反而可能会激起他们的强烈反感。毕竟,谁愿意把自己的过往掌握在别人手中?当《百官行述》在任伯安手中时,大家明白任伯安不过是一个贪财之人,只要给予适当的好处,他通常不会做出过分的要求。但是,一旦这些黑料落入雍正手中,情况就变得不同了。雍正有可能利用这些证据逼迫官员做出一些不敢拒绝的决定,甚至是为了支持他争夺太子之位,这无异于给了官员一条生死线。
在这种情况下,一些官员可能会选择联合起来,暗中支持雍正的敌人,企图把雍正拉下马。只要雍正一死,所有与他相关的黑料自然会随风而去。但雍正烧掉《百官行述》后,恰恰给了这些官员一个“交代”:他不会拿这些证据威胁任何人,这是一份大人情,一种“救命恩情”。这样的做法,既能消除官员们的疑虑,又能为雍正赢得他们的支持。在烧掉《百官行述》之后,雍正便正式迈入了太子之争的阵营。
那么,为什么说雍正的做法是一条“毒计”呢?正如俗话所说,看不见的威胁才最可怕。虽然雍正看似烧掉了《百官行述》,但谁又知道他是否已经做了备份?或者他销毁的只是一本伪造的《百官行述》呢?因为在烧掉之前,雍正并没有将书中的内容公之于众,所以没有人能够确定其真实性。这样一来,雍正实际上在利用一种不存在的威胁,巧妙地掌控了朝中大部分官员的心态。没有人敢去挑战他,因为大家都无法确定是否已经彻底失去了他手中的“底牌”。
不仅如此,雍正还把《百官行述》的威胁变得更加无形。之前,《百官行述》由任伯安掌握,官员们只需小心不得罪他就好。但在雍正销毁书籍后,这些内容很可能已经转移到了他自己的心里,或者被转存到了其他地方。这样一来,即使雍正被陷害,官员们的丑闻仍然可能被曝光,而雍正能够将所有局面掌控在手中。这才是雍正的真正“毒计”,他巧妙地把自己的威胁与掌控隐藏在了背后,而无人知晓。
对于雍正来说,烧掉《百官行述》不仅为自己争取了足够的底气,也巧妙地解决了康熙心头的一大疑虑。许多人曾怀疑,雍正这样做是否会激怒康熙。然而,恰恰相反,雍正的举动完全符合康熙的预期。虽然康熙没有直接掌握《百官行述》,但他对众多官员的情况心知肚明。康熙手下的情报系统十分强大,他并不需要依赖这本书来了解大臣们的黑暗面。雍正的这一举动,避免了康熙处理庞大官员黑料的困境,也避免了潜在的混乱。
最终,雍正巧妙地通过这一步,成功地赢得了官员的支持,同时稳定了朝堂局势。对于那些竞争太子之位的皇子们来说,雍正的举动无疑让他们感到忌惮,因为他们同样也有可能是《百官行述》中的“黑料”对象。雍正通过这种看似放弃实际控制的方式,巧妙地确保了自己在权力斗争中的优势地位,并为康熙处理官员和宫廷争斗提供了充分的支持。
对于雍正来说,这一策略并不仅仅是为了政治上的胜利,更多的是对所有支持者的一种承诺:“既往不咎”。只要官员们支持他成为太子和皇帝,他将不会追究他们过去的错误,只要他们不再犯错。像李卫这样的官员便是他的得力支持者,而雍正待人宽厚,手段得当,使得许多人心甘情愿地追随他。在这样的局势下,谁能拒绝这样的皇帝呢?
发布于:天津市赢翻网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